反滲透膜分離技術的發展
2020-10-12 來自: 西安康諾環??萍加邢薰? 瀏覽次數:472
原標題:反滲透膜分離技術的發展
,隨著科技的更新換代,水處理技術愈來愈成熟,這一技術的發展,有效地改善了人們用水的質量,不僅如此,水處理技術廣泛應用于農業、工業以及城市污水的排放處理中,在人類生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篇文章小編就向大家介紹一下在水處理技術中所應用到的核心技術——反滲透膜分離技術及其發展。
據調查顯示,近來,物理化學處理技術、光照射技術及膜過濾技術已形成三大水處理技術。在這些技術中引人注目的是膜分離法污水處理技術。膜分離是通過膜對混合物中各組分的選擇滲透作用的差異,以外界能量或化學位差為推動力對雙組分或多組分混合物的氣體或液體進行分離、分級、提純和富集的方法 。而反滲透膜分離技術作為當今世界水處理技術,已在海水淡化、城市給水處理、純水和超純水制備、城市污水處理及利用、 工業 廢水處理、放射性廢水處理等方面得到廣泛的應用。
膜分離技術作為新的分離凈化和濃縮方法,與傳統分離操作(如蒸發、萃取、沉淀、混凝和離子交換樹脂等)相比較,過程中大多無相變化,可以在常溫下操作,具有能耗低、效率高、工藝簡單、投資小等特點。膜分離技術應用到污水處理領域,形成了新的污水處理方法,它包含微濾(MF)、超濾(UF)、滲析(D)、電滲析(ED)、納濾(NF)、和反滲透(RO)等,本文僅對反滲透(RO)膜法對城市污水處理技術進行探討。
膜廣泛的存在于自然界中,特別是生物體內。人類對于膜現象的 研究 源于1748年,但是人類對它的認識和研究則較晚。1748年,Abbe Nollet觀察到水可以通過覆蓋在裝有酒精溶液瓶口的豬膀肌進入瓶中時,發現了滲透現象。然而認識到膜的功能并用于為人類服務,卻經歷了200多年的漫長過程。人們對膜進行科學研究則是近幾十年來的事。其發展的歷史大致為;30年代微孔過濾;40年代透析;50年代電滲析;60年代反滲透;70年代超濾和液膜;80年代氣體分離;90年代滲透汽化。
在國外,其發展概況為:1953年美國的REid 提出從海水和苦鹽水中獲得廉價的淡水的反滲透研究方案,1960年美國的Sourirajan 和Leob 教授研制出新的不對稱膜,從此RO作為 經濟 的淡化技術進入了實用和裝置的研究階段。20世紀70年代初期開始用RO法處理電鍍污水,首先用于鍍鎳污水的回收處理,此后又應用于處理鍍鉻、鍍銅、鍍鋅等漂洗水以及混合電鍍污水。1965年英國首先發表了用半透膜處理電泳涂料污水的專利。此后美國P.P.G公司提出用UF和RO的組合技術處理電泳涂料污水,并且實現了工業化。1972-1975年J J .Porter 等人用動態膜進行染色污水處理和再利用實驗。1983年L.Tinghuis等人發表了用RO法處理染料溶液的研究結果。1969年美國的J . C. V Smith 首先報道了處理城市污水的方法。30年來,反滲透(RO)技術先后在含油、脫脂廢水、纖維工業廢水、造紙工業廢水、放射性廢水等工業水處理、苦咸水淡化、純水和高純水制備、醫藥工業和特殊的化工過程和高層建筑廢水等各類污水處理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尤其是近幾年,一些新型的膜法污水處理技術逐一問世,如膜蒸餾、液膜、膜生化反應器、控制釋放膜、膜分相、膜萃取等。
在我國,膜技術的發展是從1958年離子交換膜研究開始的。1958年開始進行離子交換膜的研究,并對電滲析法淡化海水展開了試驗研究;1965年開始對反滲透膜進行探索,1966年上?;S聚乙烯異相離子交換膜正式投產,為電滲析工業應用奠定了基礎。1967年海水淡化會戰對我國膜科學技術的進步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1970年代相繼對電滲析、反滲透、超濾和微濾膜及組件進行研究開發,1980年代進入推廣應用階段。1980年代中期我國氣體分離膜的研究取得長足進步,1985年 中國 科學院大連化物所,研制成功中空纖維N2/H2分離器,主要性能指標接近國外同類產品指標,現己投入批量生產,每套成本僅為進口裝置的1/3。進入90年代以來,復合膜的制備取得了較大進展。
是一家從事水處理設備研發,水處理工程(設計、勘察、技術指導、施工、安裝、調試維護、后期服務等),水處理設備的生產與銷售及水處理技術推廣,服務,咨詢等為一體的高科技實業公司。公司自主研發的新型水處理設備、反滲透純水設備、超濾設備、紫外線/臭氧/次氯酸鈉消毒設備廣泛用于市政用水、生活飲用水、次氯酸鈉發生器農村安全飲用水提質增效、游泳池/水上樂園、城市景觀水、雨水收集、城鎮生活污水、工業循環水、水產養殖等領域。
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康諾承諾:“將您擁有的水,變成您期望的水”,讓每一個人用上放心健康之水。
康諾人一直堅持做好細節,體現專業水準,持續改進,精益求精,贏得客戶滿意。